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讲座丨从欧洲的中心出发:波兰视角下的南亚研

来源:南亚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04 17:5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关于德国印度学的东方主义倾向,Stasik教授指出,不仅是德国的印度学,任何国家的印度学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下都受到严厉批判。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在东方主义的视角下,印



关于德国印度学的东方主义倾向,Stasik教授指出,不仅是德国的印度学,任何国家的印度学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下都受到严厉批判。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在东方主义的视角下,印度学研究并非游离于政治之外。德国的印度学之所以备受批判,正是由于其部分研究成果被纳粹误用。例如“卐”成为纳粹的标志,反而它的真实含义却不为人所知。在德国,印度学中的“Indo-Aryan languages”(印度—雅利安语)常被称为“Indo-German languages”(印度—日耳曼语),但是,这并非出于殖民或统治的目的,而是为了提供一种身份认同。然而,由于纳粹分子从印度学研究中寻找支撑其理论的知识,导致印度学研究饱受争议。Stasik教授强调,实际上,印度学更多的是德国等中欧国家研究亚洲国家的一种方法,因此必须审慎对待那些将德国的印度学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部分的观点。由于德国在南亚地区没有殖民地,因此德国和波兰的印度学研究类似,秉持非实用主义的学术目标。自19世纪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们都安居于大学的象牙塔之内,并不十分关注外部世界的现状。20世纪60年代以后,尤其是当70年代结构主义成为主要的研究范式之后,学界更加关注抽象模型而非现实生活。但是在80年代末发生了一场世界性学术界革命,主要围绕大学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开始实用主义研究展开。Stasik教授认为,大学应当尽可能地提供知识,无论其实用与否。大学应当是所有知识和学问的所在地,在这里,学生能够获取知识以便更为深刻地理解社会的运作模式和运行规律。Stasik教授指出,自60年代以来,大学越来越具有实用主义色彩,职业学校越来越多。这种趋势最初始于美国,随后盛行于欧洲,大学逐渐趋向提供实用的知识。由于研究路径和流行范式的改变,德国的印度学因其非实用性而饱受诟病。

主讲人Stasik教授现为波兰华沙大学东方学院南亚学系系主任,现任欧洲南亚学会会长。其研究领域包括印地语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印地语文学中的罗摩衍那传统、西方的印度流散等。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从欧洲的中心出发:波兰视角下的南亚研究”。Stasik教授主要围绕波兰与南亚地区的交流史、波兰的印度学以及现代南亚研究、印度学与东方学和语文学的关系、欧洲南亚学会及其主办的欧洲南亚研究会议四个主题展开讲座。

在地理概念上“欧洲的中心”是指包括波兰在内的7个国家。波兰介于东方和西方之间,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也因此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南亚研究。历史上波兰和南亚地区的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五六世纪。印波交流史上的第一人是来自波兹南的犹太人Gaspar da Gama。1498年,他以著名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的顾问的身份抵达印度。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曾任波兰驻奥斯曼帝国大使的波兰贵族Erazm Kretkowski。根据他的墓志铭记载,他曾远航印度,并亲眼见到了湍流不止的恒河。第三位重要人物是波兰贵族Krzysztof Paw?owski,他曾于1596年到达印度,并从果阿向波兰的克拉科夫(Kraków)寄了一封记载了果阿当地风土人情的信件,这也被认为是最早用波兰语描述南亚次大陆的文字记录。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助理教授谢侃侃老师则谈到,他在荷兰学习荷兰语时遇到不少来自波兰以及其他中东欧国家的同学。他们在本科阶段接受过专门的荷兰语培训,因此对荷兰语非常精通。这或与中东欧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有关。在讲座中,Stasik教授谈及了英国、法国以及德国等西方国家对波兰印度学的影响。而在20世纪中后期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波兰的印度学是否还受到苏联影响?另外,谢老师还指出,相比起西欧国家,由于波兰没有对外殖民的历史,因此被认为是东方学研究分支的印度学似乎在波兰并未引起过多争议。在爱德华·萨义德提出“东方主义”的命题并加以批判之后,印度学等东方学研究的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而波兰学者又是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本文整理自2021年5月14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主办、清华大学历史系协办的讲座——“从欧洲的中心出发:波兰视角下的南亚研究”(From the Centre of Europe: A Polish Perspective on South Asian Studies)。讲座由波兰华沙大学的Danuta Stasik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助理教授张忞煜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助理教授谢侃侃两位学者参与讨论。

文章来源:《南亚研究》 网址: http://www.nyyjgw.cn/zonghexinwen/2022/0604/501.html



上一篇:开源证券:给予南亚新材买入评级
下一篇:最新研究:全球18.1亿人口面临1%发生机率、深逾

南亚研究投稿 | 南亚研究编辑部| 南亚研究版面费 | 南亚研究论文发表 | 南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南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